• Home
  • Tea Chat
  • About
    • Calendar
    • Newsletter
SUKEE TEA TIME
Bring peace and thoughtful moments.

【实用心理学】030|防御性悲观(Defensive Pessimism)

4/30/2025

 
​心理学中有一个有趣的概念叫“防御性悲观”。防御性悲观的逻辑是:我们害怕失败是因为失败会带来的自卑感,因此我们采取的措施不是努力进步去避免失败,而是主动放弃,给未来的失败制造完美的借口。

“防御性悲观”这一概念由 Nancy Cantor 与 Julie Norem 在 1980 年代首次提出。他们发现一些本质上焦虑的人,会通过设定较低的期待,结合对失败的详细预想与计划,从而更好地应对压力情绪。

​具体来说,比如明天有一场考试,同学们都在努力复习,但是防御性悲观的情绪会让我们选择彻底放飞自我,干脆一眼书都不看。等到考试成绩出来了,分数不理想,就会自我安慰:没关系,我不是能力差,只是没复习而已。又比如一些运动员和演奏家,在大赛之前会故意让自己生病,给未来的失败创造借口。

​防御性悲观实际上是一个自我保护的机制,有积极的一面。但是,他也会给我们的进步带来阻碍。如何适当减少防御性悲观呢? 就是做一个勇敢的人,不要怕失败。 失败是成功的基础,无畏的成长。
0 Comments

【实用心理学】029 | 冒名顶替综合症(Imposter Syndrome)

4/29/2025

 
冒名顶替综合症(Imposter Syndrome)是一种心理模式,指的是个体尽管已经取得明显成就,却持续怀疑自己的能力,担心自己迟早会被“识破”为一个“骗子(Fraud)”。经历这种现象的人通常将自己的成功归因于运气、时机或误导他人,而不是自身的努力或才华。这种心理在高成就者中尤为常见,往往会导致长期的自我怀疑、焦虑,甚至抑郁,从而影响表现与心理健康。

冒名顶替现象(Imposter Phenomenon)一词最早由心理学家保琳·克兰斯(*Pauline Clance*)和苏珊·伊姆斯(*Suzanne Imes*)于1978年提出。她们在研究中发现,这种心理特征在高成就女性中尤为突出。她们采访了超过150位成功女性,尽管这些人有着明显的能力和成就,却认为自己只是靠运气或表象取得成功,内心深处始终担心被识破。起初,这一现象被认为是女性特有的,但后续研究表明,各种性别和群体在面对高度竞争的环境时都可能产生类似感受,例如学术界、科技行业或领导岗位。

后续实证研究进一步扩展并验证了该概念。例如,研究发现冒名顶替综合症与完美主义(Perfectionism)、过度工作(Overworking)以及对失败的恐惧(Fear of Failure)密切相关。其中一项关键研究工具是克兰斯冒名顶替现象量表(Clance Impostor Phenomenon Scale, CIPS),它被广泛用于衡量个体的冒名顶替感受。通过CIPS的研究发现,该症状与职业倦怠(Burnout)、工作满意度低(Low Job Satisfaction)及潜能未被发挥(Underutilization of Potential)存在显著相关性。此外,个体的文化和家庭背景也会影响其易感性,特别是来自边缘群体或承受高期待的个体更容易产生冒名顶替感。

在实际应用中,理解冒名顶替综合症对于个人和组织都具有重要意义。心理学家通常会通过认知行为疗法(Cognitive-Behavioral Techniques)帮助来访者识别并重构冒名顶替的思维模式,例如挑战负面自我对话、记录成就、培养自我同理心。在组织层面,公开讨论自我怀疑、提供良好导师支持系统、营造包容环境,都是缓解这种心理的有效方式。重要的是,我们应当认识到冒名顶替综合症并不是个体的缺陷,而是一种由社会和文化背景共同塑造的普遍心理体验。正视并理解这一点,是迈向自信与成长的第一步。
0 Comments

【实用心理学】028 |社会公平意识(Sense of Fairness or Justice)

4/28/2025

 
​社会公平意识(Sense of Fairness or Justice)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,指的是人们对资源、机会和结果是否公正分配有非常敏感的判断。这种意识不局限于个人利益,还包含对他人遭遇不公的同理反应。它涵盖三个核心维度:结果是否公平(distributive justice)、过程是否公正(procedural justice)、以及互动中是否受到尊重(interactional justice)。

这一理论的研究基础来自多个学科。心理学家亚当斯(J. Stacy Adams)在1960年代提出的公平理论(Equity Theory)指出,人们会比较自己与他人的投入与回报比例,从而判断是否受到公平对待。行为经济学中的最终通牒游戏(Ultimatum Game)表明,即使损失自身利益,人们也会拒绝不公平的分配。此外,神经科学与动物行为研究(如弗兰斯·德瓦尔 Frans de Waal 的猴子实验)也显示,公平感可能具有生物演化基础(biological/evolutionary basis),并非人类独有。

在实际生活中,社会公平意识广泛影响着职场、市场、法律与教育等领域。在组织中,员工对晋升或薪酬是否公平的感知直接影响工作积极性(work motivation)与组织忠诚度(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);在消费场景中,客户对价格与服务公平性的判断影响品牌信任(brand trust);在社会治理中,政策的公平性关系到公众的接受度与社会稳定(social stability)。公平不仅是一种价值观(value),更是一种推动社会合作与信任的心理基础。
0 Comments

【实用心理学】027|说服术 ( 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)

4/27/2025

 
说服术是心理学的一个研究领域。它的研究结果深刻地影响​着现代营销、传播学和行为经济学。说服术中最著名的理论来自​​罗伯特·查丁尼(Robert Cialdini)的经典著作《Influence: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》和《Presuation》,其中总结了七大原则:
  • 互惠原则(Reciprocal Principle)是利用人们会愿意回报他人所给予的好处,通过先予后取的方法达到目的。
  • 承诺与一致性(Commitment & Consistency)则抓住了人们在公开表明立场后,就会倾向于在行为保持一致的心里,而尽量拿到承诺。
  • 社会认同(Social Proof)旨在营造多数人认同的环境,因为在不确定的情境中,人们会模仿多数人的做法,认为别人做的就是正确的。
  • 喜好原则(Liking)就是博得好感,因为人们都喜欢跟自己类似的人交往而且更容易喜欢的人的影响。无论是因为外貌或过往成就的光环效应(Halo Effect)、人物个性,还是文化,友善的谈吐,亦或价值观。“真正推动人类行为的,是情感,而不是理性。要想真正让对方接受你的建议,你必须能让对方产生积极愉悦的情感和共鸣”[3]
  • 权威原则(Authority)会营造专业人士或地位的人设,从而令说话更可信。
  • 稀缺性(Scarcity)指的是越稀少的事物往往越具吸引力,这也是“限时抢购”类广告常见的心理策略。
  • 环境与暗示(Presuation):影响力可以在正式说服开始前有环境和信息悄然发生,这一定程度上应用了启动效应(Priming Effect)的理论。
说服术和催眠术还是密切相关—都关注情绪对判断和决定的影响,因此会有以下补充建议:
  • ​正如我们在逻辑层级金字塔(Logical Levels Pyramid)学到的,人的价值观是最终印象决定的因素,因此,在沟通时就要尽早了解被说服者的价值观,问问题:“为什么?” 和“你认为最重要的是什么?” 
  • 当想要说服某人放弃某件事时,一定要强化与之相关的消极感受;如果想要说服某人接受某件事,就要强化与之相关的积极感受。
  • ​可以在一些比较微妙的层次上模仿对方,跟对方产生某种相似度比如动作、用词、语速、语调等等。比如当我们使用要完全相同的词汇,就这样会让对方感是在从他的角度看问题,从而获得亲和力。
  • 在阐述观点时,要注意让对方在视觉,听觉和触觉上都增加共鸣。
了解说服术的存在和各种名词方法往往是不够的,因为作为工具,最重要的是知道如何掌握它并用于实践,尤其是避免一知半解。我们这里总结一下几点练习时的注意事项:
  • ​明确目标并分析与目标的差距
  • 放松心情,保持信心。”记得托马斯•爱迪生发明电灯时,曾经试验过1000多次,最终都以失败告终。但爱迪生并不认为这些尝试是失败。当有位记者问他如何看待这些失败时,他说:“这并不是失败,我只是验证了1000种无法制作灯泡的材料。”[3]
  • ​注意观察被说服者的语言和行为变化,并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。
  • 避免一知半解。这里有个有趣的米奇学魔术的故事:“有一天,米奇看到师傅在施魔法。仔细观察之后,米奇相信自己已经学会了。于是就在师傅外出时,他决定给抹布施展魔法,让它自己去挑水、扫地。一切都进行得非常顺利。直到米奇想要抹布停下来的时候,问题出现了。虽然尝试了各种办法,但这位懒惰的学徒就是不能让抹布停下来。抹布不停地去外面水井里挑水,慢慢地,屋里水池里的水开始溢出来。可米奇还是没法让抹布停下来。绝望之下,他只好砍断抹布。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,情况反而更糟糕:抹布一下子分裂为几十个小抹布,屋子里的水越来越多,米奇眼看就要被淹死。万幸的是,此时魔法师及时赶回,施法停止了抹布,拯救了米奇。”[3]
通过大量的练习,只有把说服技能变成成为我们潜意识下的本能,才真正享用其中的价值。
参考资料
  1. ​​Robert Cialdini,Influence: The Psychology of Persuasion,1984
  2. ​​Robert Cialdini,Presuasion,2016
  3. David R. Barron and Danek S. Kaus, Power Persuasion, 2005
0 Comments

【实用心理学】026|​逻辑层级金字塔(Logical Levels Pyramid)

4/26/2025

 
​逻辑层级金字塔(Logical Levels Pyramid)指的是一种分层次理解人类认知、行为与变化过程的结构模型。​这一模型由美国心理学家Robert Dilts在20世纪80年代提出,源自他在神经语言程序学(NLP)研究过程中对学习与变化机制的观察和总结,并受到Gregory Bateson关于学习系统层级理论的启发。

​这个模型表明,​个体的行为表现不是孤立发生的,而是受多层次心理与环境因素的系统性影响。环境条件会影响个体行为;行为同时受限于个体所具备的能力;能力的发展则受到个体信念与价值观的引导;信念与价值观最终导致个体对自我身份的认知;而身份认知会最终指向更高层次的人生目标或使命。
Picture
逻辑层级金字塔分为六个主要层级,每一层关注不同类型的问题,并彼此相互作用。
  • 最底层是环境(Environment),对应“Where/When”,即个体所处的时间、地点与外部条件,环境回答的是人在什么样的情境下行动。
  • 第二层是行为(Behaviors),对应“What”,关注个体具体做了什么样的行动和表现。
  • 第三层是能力(Capabilities),对应“How”,探讨个体如何执行行为,包括技能、方法和思考策略。
  • 第四层是信念与价值观(Beliefs and Values),对应“Why”,涉及个体为什么做出特定选择,内在动机、判断标准及价值取向。
  • 第五层是身份(Identity),对应“Who”,即个体如何看待自己、如何定义自我角色。
  • 最高层是使命(Purpose),也称为愿景或精神层次,对应“Beyond Who”或“大我”,指向个体认知到自己存在于更大系统(如家庭、组织、社会、人类)中的意义与目标。
我们要注意的是在不同层级之间所呈现出自上而下的引导关系。低层级的变化可能表现出表面调整,但是难以带来深层次的转化。理解并应用逻辑层级金字塔,有助于在个人成长、组织发展、教育辅导与心理干预等领域,精准识别问题所在,并设计有效的改善路径。
0 Comments

【实用心理学】025|​Sleight of Mouth(语言戏法)

4/25/2025

 
​​Sleight of Mouth(语言戏法)是一套由心理学家Robert Dilts总结的沟通技巧,指的是通过巧妙改变或重新定义对方话语中的逻辑结构,来影响对方信念、观点或情绪的说服方法。这个概念最初源自Dilts的神经语言程序学(NLP, Neuro-Linguistic Programming)的研究。Dilts观察到在辩论、谈判、心理治疗等场合中,优秀的沟通者能够快速而优雅地应对质疑、反驳批评,甚至反转局势。他将这些语言模式系统化,称为Sleight of Mouth,这里借用了魔术中“sleight of hand”(手法魔术)的概念。
我们来看几个语言戏法常用的方法:
  • 重新定义(Reframing)就是改变对方用词或问题的意义,让对方看到问题的新角度。比如,有人说你太顽固的时候,你可以回答:“我只是在坚持原则。” 在这里,我们重新定义了当前的做法,不是固执,而是坚持原则。
  • 归因转移(Redefine cause and effect)就是直接质疑对方结论的因果关系。​比如,当有人说你总是失败,不适宜负责项目。你就可以回应:“每次失败,其实是走向成功的一个步骤。” 这样就打破了失败和不胜任项目之间的因果关系。
  • 意图挖掘(Meta frame):指出背后的积极意图,即使对方的行为表面上看来负面。如果有人说你太挑剔了,那么你可以说注重细节才可以保证质量。挑剔是负面情绪的表现,而注重细节,保证质量是积极态度的反应。
  • 比较标准(Compare outcomes):用不同标准衡量一件事,从而调整判断。如果有人说你做事太慢了,你可以回答做事仔细认真才不会出错。说错了会更慢。在这里,我们澄清了快慢的定义是相对的。
Sleight of Mouth提醒我们,沟通不仅是传递信息,更是通过语言灵活引导思维和情绪的艺术。掌握这些技巧,可以在对话中更加自信、优雅地影响他人。
现在,我们可以使用ChatGPT来帮助我们进行Slate a mouse语言的训练。
ChatGPT Prompt: Sleight of Mouth(语言戏法)培训教练。  
你是我的 Sleight of Mouth(语言戏法)培训教练。  请按照以下步骤与我互动,帮助我系统性学会并练习 Sleight of Mouth 的应用:
1. 一开始,请用简单易懂的方式解释什么是 Sleight of Mouth(语言戏法),并且列出和解释所有主要的技巧分类(例如:重新定义(Reframing)、转换因果(Redefining Cause and Effect)、转换意图(Highlighting Positive Intention)、后设框架(Applying a Larger Frame)、后果推演(Consequence Analysis)、另寻证据(Counter-Example)、比较结果(Comparison)、改变等级(Logical Level Shift)、转换角色(Changing Frame Size)、质疑预设(Challenging Presuppositions)、目标聚焦(Focusing on Goals)、重新归属(Reattributing Authority)、类比比喻(Using Analogy or Metaphor)、幽默破解(Using Humor))。
2. 解释完后,开始互动式练习:  
   - 你出一个具体的Scenario(情境),语气可以从普通、严厉到带有情绪。
   - 我根据情境,用 Sleight of Mouth 的技巧回答。
   - 你帮我分析我的回答,指出:
     - 我用了哪一种或几种 Sleight of Mouth 技巧?
     - 哪里做得好?
     - 哪里可以优化?
   - 分析完后,问我是否要继续挑战更高难度的情境
3. 每个新的Scenario,可以逐步提高难度,从简单批评、到公开质疑、到夹带反问、到多重批评,并且引导我使用新的技巧。
4. 如果我回答得很好,请适当鼓励;如果有优化空间,请温和指出,并给出更好的示范回应。
5. 整个过程中,保持轻松而专业的语气,像一个真正帮助我进步的私人教练。
6. 在5个练习之后,对已经用到的方法进行总结,并且在下一个阶段,着重于练习其他的方法直到所有的方法练习结束。
0 Comments

【实用心理学】024|互惠原则(Reciprocal Principle)

4/24/2025

 
互惠原则(Reciprocal Principle)指的是:当别人对我们好时,我们会感到有义务以某种方式回报对方。这是一种深植于人类文化与社会中的基本行为规范,几乎在所有文化中都可以找到对应的形式。我们通常所说的“投桃报李”和“Give and Take”说的也都是这个现象。

这个原则在人际交往中非常常见。例如,当有人送你一份礼物、帮你一个忙,或者给予你好处时,你可能会觉得应该回请一顿饭、帮回一次,或者在未来的某个时刻给予类似的回报。哪怕这个帮助是出于善意,人们仍会不自觉地感到一种心理压力,想要平衡这份关系。

在现实应用中,互惠原则也常被用于商业与说服场景。例如:商店提供免费试吃或赠品,顾客在接受之后,更可能感到应该购买;推销员先帮你一个小忙,再向你推荐产品,你更可能接受;在人际关系中,先主动关心别人,往往更容易赢得好感和信任。

互惠原则的核心,是建立起人际之间的信任和社会合作基础。但也提醒我们,要警惕在没有真实意愿的情况下被利用情感义务做出不必要的让步。

简而言之:人们倾向于以好还好,这种心理机制既促进合作,也可能被操纵。保持真诚,同时具备判断力,是应用互惠原则的关键。
0 Comments

【实用心理学】022|​Carbonaro效应(Carbonaro Effect)

4/22/2025

 
​Carbonaro效应(Carbonaro Effect)是指人们在面对神奇或违反常识的现象时,会因为信任环境或信息来源而相信这些不合理的事是真的,即使它们根本无法用常识解释。

这个术语来源于美国魔术师Michael Carbonaro的同名电视节目《The Carbonaro Effect》。在节目中,他乔装成普通职员,在日常场景中施展魔术,例如让汉堡瞬间变出小动物,或者让饮料瓶无限倒出液体。许多被恶作剧的人虽然明显感到震惊,但却仍试图用“正常逻辑”解释这些不合理的现象,而不是怀疑整件事是假的。

这个效应揭示了一个心理现象:当人们处于看似真实的社会情境中,即使遇到不合逻辑的事,也往往更倾向于相信“自己没看错”,而不是相信“现实出了问题”。这与人类倾向于维护认知一致性、依赖权威或环境信号来判断真实有关。比如在权威场合听到荒谬的说法,人们可能仍然会点头附和;或者面对骗子设置的“看起来像真的”骗局时,明明有怀疑,却仍选择相信。这个效应提醒我们:环境与情境对我们判断什么是真实有着强大影响,保持怀疑与批判性思维非常重要。
0 Comments

【实用心理学】021|光环效应(Halo Effect)

4/21/2025

 
光环效应(Halo Effect)是指人们在评价一个人或事物时,因为其某一方面的优点或印象良好,就倾向于对其其他方面也做出正面评价。也就是说,一个突出的好特质会在我们心中“扩散”,影响对这个人整体的判断。因此,修饰外表在职场和生活中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。

这个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爱德华·桑代克(Edward Thorndike)在1920年代提出。他在研究中发现,当上级对部下在某一方面(例如外貌或工作态度)评价较高时,往往也会高估他们在其他方面的表现(例如能力或责任感)。这说明,我们的判断并不总是客观的,而是容易受到某些初印象或突出特质的影响。

光环效应在现实中非常普遍。例如,一个外表有魅力的人更容易被认为聪明、友善、能干;在面试中,穿着得体、谈吐流畅的应聘者可能更容易获得好评,即使他们的实际能力不一定更强。在品牌营销中,知名度高、设计好看的产品也更容易被认为“高质量”。

这个效应提醒我们:在做决策、评价他人或事物时,应该有意识地拆分维度,避免因为单一优点而过度美化整体。反之,也要避免“负面光环效应”,即因为某一缺点就全面否定一个人。保持客观、具体和多角度的思考,有助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。
0 Comments

【实用心理学】020|搭便车效应(Free Rider Effect)

4/20/2025

 
搭便车效应(Free Rider Effect)是指在集体合作或公共资源的使用中,一些人选择不付出或少付出努力,却希望享受他人劳动成果或集体带来的好处。这种行为就像某人不上车票却搭上了公车,享受了同样的服务。简单的讲就是坐享其成的想法。

该效应常见于团队工作、纳税制度、环保行动、投票参与等需要集体协作的场景中。比如在一个小组项目中,某些成员不主动承担任务,却在最终成果中同样得分;又如在国家福利体系中,一些人不愿纳税,却仍享受社会保障。这类现象说明:当人们认为“别人会做”或“我的贡献不重要”时,就更容易选择偷懒。

搭便车效应的根本原因在于责任的分散与利益的共享不对等。个体希望最大化个人利益,最小化个人成本,这在人性中是一种常见的倾向。如果集体中缺乏监督机制、奖惩制度不明确,这种效应就会变得严重,最终影响整体效率,甚至导致集体失败。

要减少搭便车效应,现实中通常需要设定清晰的责任分工、建立有效的激励和惩罚机制、提高成员的参与感与归属感。让每个人都明白:你不是“多一个也无所谓”的人,而是集体成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0 Comments
<<Previous

    实用心理学

    研究实用的心理学知识

    Archives

    June 2025
    April 2025

    Categories

    All
    Manipulation
    Self Improvement

    RSS Feed

    Sign Up for Tea Chat Newsletter 

Sign Up
©  2000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