• Home
  • Tea Chat
  • About
    • Calendar
    • Newsletter
SUKEE TEA TIME
Bring peace and thoughtful moments.

【实用心理学】031|​信息茧房(Information Cocoon)

5/1/2025

 
Picture
​“信息茧房”(Information Cocoon)是一种认知陷阱,由美国法学家卡斯·桑斯坦(Cass R. Sunstein) 在其著作《Republic.com》(2001年)里提出,用以描述现代人在算法与社交媒体环境中,只接收与自身观点和兴趣一致的信息,从而形成封闭、单向、单极化的认知空间。

信息茧房不是偶然形成的偏好,而是高度系统化的意识操控。它的可怕之处在于,它以“我喜欢”“我同意”的名义,掩盖了“我被选择”“我被塑造”的真相。你自以为是信息的主人,倍感舒适,但是实际上却变成被程序投喂甚至操控的个体。​这不仅让我们想到
伤害我们最大的不是苦的东西,而是像糖这样的食物,让我们舒适的认知环境,反而对我们的伤害更加更大。

​当平台算法(Algorithmic Filtering)通过分析行为数据,精准过滤掉一切可能让人们产生认知不适的内容之后,生活的空间变成了“过滤气泡”(Filter Bubble)与“回音室”(Echo Chamber)。

与此同时,确认偏误(Confirmation Bias, Leon Festinger)作为人类原始心理机制,被完美利用。你本能地倾向于相信支持你立场的信息,排斥相反证据,算法只是顺水推舟地放大了这种倾向。社交媒体进一步加固了这种结构,通过社交过滤机制(Social Filtering),剔除异质关系,只留下同温层,最终形成一个你感到安全、舒服、确定,但也彻底自大、闭塞、固执、极化的信息世界。


认知封闭系统的直接后果是认知边际不再变化,表现为思维退化、观点极端化、群体割裂和真相的系统性瘫痪。在信息茧房中成长的人,不再追求真理,而只追求“确认感”;不再思考世界,而只是不断验证自己已有的信念。所有不适的、复杂的、矛盾的、灰度的信息被算法自动屏蔽掉,你只剩下爽感和同温的认知糖衣。你不是在理解世界,而是在自我麻醉。信息茧房不是你的工具,它是你的主人;不是你的保护伞,它是你的思想坟墓。

要打破信息茧房,必须刻意摄取不适信息,持续阅读与你立场冲突的文本,进入你无法控制的语境当中;必须脱离算法推荐系统,断开平台对你大脑的供养;必须投身深阅读,而不是碎片快感;必须走入真实世界中去,与那些你以为你“不能理解”“不愿共处”的人面对面交流。这不是信息多样化的问题,这是意识自由与奴役的根本分界。

最可怕的是,大多数人根本意识不到自己被困。他们以为自己选择了某种立场,某种世界观,某种生活方式,实际上,他们只是在重复算法决定的行为路径。他们说“我相信这个”,其实是说“我被投喂了这个”。你可以选择继续沉睡,但别再自欺为“觉醒”。如果你不能走出信息茧房,你就不再拥有思想——而是只拥有一个程序生成的幻觉世界。

0 Comments

【實用心理學】007|​习得性无助(Learned Helplessness)

4/7/2025

 
​习得性无助(Learned Helplessness)是一种心理现象,指个体在长期面对无法控制的负面情境时,逐渐学会放弃努力,产生无助感,最终即使情况有所改变,也不再尝试逃避或改变处境。这种状态会导致动机下降、情绪低落,甚至出现类似忧郁的症状。

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·塞利格曼(Martin Seligman)于1967年提出。他在经典实验中,将狗分为三组:第一组狗可以控制电击(按下开关就停止电击),第二组狗无法控制电击(即使按开关也没用),第三组不受电击。后来,当这些狗被放到另一个可以轻松跳过障碍逃离电击的装置时,第一组狗会跳过逃避,第二组狗则躺下不动,显示出已经学会“无论做什么都没用的行为模式。

习得性无助在人类生活中也很常见。长期遭遇失败的学生可能会对学习失去信心;在职场中屡次被否定的员工可能会停止主动表现;经历家庭暴力的人也可能在后期丧失自我保护的行动力。这些情况都反映了个体在重复的失控经验中,内化出“我做什么都没用”的信念。

不过,后来的研究也指出,习得性无助并非不可逆。积极的支持环境、自我效能的重建、心理治疗和正向心理学的介入都可以帮助人们恢复行动力和控制感。马丁·塞利格曼本人后来也转向研究“正向心理学”(Positive Psychology),强调希望、韧性和心理资源对于克服无助感的重要性。

总之,习得性无助揭示了长期压力与控制感丧失对心理健康的重大影响,也提醒我们在面对挫折时,环境支持与积极心理介入对于恢复行动力至关重要。
0 Comments

【实用心理学】006|破窗效应(Broken Window Theory)

4/6/2025

 
​破窗效应(Broken Windows Theory)是一个社会心理学和犯罪学理论,提出环境中的小问题若不及时处理,会诱发更大的破坏和犯罪行为。这个理论强调,无序和忽视的小迹象(如破掉的窗户、街头涂鸦、垃圾堆积)会传递出“没人管”、“不受约束”的信号,从而引发更多的不良行为。

破窗效应最早由社会学家詹姆斯·威尔逊(James Q. Wilson)和乔治·凯林(George L. Kelling)在1982年提出。他们在一篇名为《破窗》的论文中指出:如果一幢建筑的一扇窗户破了,没有及时修好,人们就会认为这里没人管理,于是其他窗户也会被打破,进一步发展成更严重的破坏和犯罪。

破窗效应的一个著名案例是1990年代的纽约治安改革。当时市长朱利安尼(Rudy Giuliani)和警察局长布拉顿(William Bratton)采纳了这一理论,推行“零容忍政策”,从打击轻微犯罪(如逃票、乱扔垃圾、涂鸦等)入手来恢复城市秩序。这一做法在当时显著降低了犯罪率,被视为破窗理论的成功实践。

在现实中,破窗效应被广泛应用于城市治理、社区管理、学校教育和组织文化建设中。比如,及时清理公共区域的垃圾、修复损坏的设施、纠正小的违规行为,都有助于防止更大问题的发生。

不过,该理论也受到一些批评。有学者认为它可能导致对弱势群体的过度执法,尤其是在低收入社区中。此外,有人指出破窗效应可能过于注重表面秩序,忽视了社会问题的根本原因,如贫困、教育不足和心理健康问题。

总的来说,破窗效应提醒我们,小问题如果被忽略,可能会产生连锁反应,发展成更严重的后果。因此,及时处理细节和维护环境秩序“零容忍”是维持社会良性运作的重要一环,但也应与公平正义、社会关怀相结合,避免滥用。
0 Comments

【实用心理学】005|羊群效应(Herd Effect)

4/5/2025

 
羊群效应(Herd Effect)是指个体在不清楚真实情况、不确定性或信息不足时,或缺乏判断力的情况下,倾向于跟随多数人的行为或选择,即“从众”心理的具体表现。这种行为模式常见于群体决策、金融市场、消费行为以及社交网络中,人们以此来降低风险或避免被孤立。这种从众行为有时是理性的,但在某些情境下也会导致集体性错误或非理性决策。

1. 股市泡沫与崩盘:在金融市场中,羊群效应经常导致价格暴涨或暴跌。例如,在泡沫期,投资者看到他人大量买入某只股票,也跟着买入,推高价格;当市场开始下跌时,又会集体抛售,造成崩盘。
2. 电梯实验(Asch Conformity Experiment 的变体):一位参与者进入电梯后,发现其他人都面朝后站着,最终他也不由自主地模仿这种“非正常”行为。这个实验展示了**在群体压力下,个体会放弃自己的常识选择从众。
3. 排队消费现象:有时候,一家餐馆门口排起长队,旁人即使不清楚其口味或评价,也容易因为“大家都在排”而觉得这家店值得尝试。

现实生活中的可以利用这个效应从事营销公关。比如商家常通过“限时抢购”、“销量第一”或“万人好评”来激发消费者的羊群心理。在推动疫苗接种、环保行动等群体行为时,政府和机构可以利用羊群效应来形成积极的社会氛围。

羊群效应虽有其集体安全性,但也可能带来“乌合之众”式的非理性行为。理解这一效应不仅有助于我们识别日常生活中的从众陷阱,也能帮助我们在群体压力下保持理性判断,作出更独立的决策。
0 Comments

【实用心理学】004| 启动效应(Priming Effect)

4/4/2025

 
​启动效应(Priming Effect)是一种心理现象,指的是人们在接触到某种刺激之后,会在无意识中被“启动”特定的联想或概念,从而影响他们后续的认知、判断、情绪乃至行为。这种效应通常是潜移默化的,被启动者往往并未意识到自己受到影响。之前讨论的行为启动效应可以看成是启动效应的一个特殊例子,也就是行动对于人的影响。简单的讲,我们常说的风水就来自于启动效应。

美国心理学家耶鲁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·巴吉尔(John A. Bargh)深入推动了相关研究。他主张,我们日常生活中看似自主的很多行为,其实受到外界环境中无意识线索的强烈驱动。巴吉尔最著名的实验之一是“老人词汇实验”(Elderly Priming Experiment),他和同事在1996年发表了这项研究。

在这个实验中,被试者完成一个词语排列任务,词汇分为两组,一组包含与老年人相关的词(如“皱纹”、“拐杖”、“孤独”),另一组则不含这类词汇。实验结束后,研究人员记录被试者离开实验室时的行走速度。结果发现,那些接触到“老年”相关词汇的参与者,走路速度显著减慢,尽管他们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个变化。这一发现提供了有力证据,证明启动效应可以在无意识层面影响人的行为。

启动效应在现实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。广告商可以通过展示积极的情绪词汇或图像来影响消费者的态度;教育者在课堂开始时引导学生接触与专注、成长相关的语言,有助于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;医疗环境中播放轻柔的音乐、使用安心的色调,也能通过情绪启动减轻病人的焦虑感。

总结而言,启动效应是揭示人类行为背后无意识动因的关键窗口。约翰·巴吉尔的研究不仅拓展了我们对自动化思维过程的理解,也提醒我们,许多决定并非出自纯粹理性,而是在被外界线索悄然“启动”之后形成的。了解并掌握启动效应,有助于提升我们对自我行为的觉察与掌控力。
0 Comments

    实用心理学

    研究实用的心理学知识

    Archives

    June 2025
    April 2025

    Categories

    All
    Manipulation
    Self Improvement

    RSS Feed

    Sign Up for Tea Chat Newsletter 

Sign Up
©  2000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