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古代人的日常生活》讲述了一些关于古代人的生活情况,我们来总结一些有趣的知识:
- 古代人人一天吃几餐?从商贷一直到宋朝中国人一天都吃两餐早餐,为用午餐为飧,“饔飧不继”指的就是人上街上顿不接下顿的贫困景象。
- 古代的厕所长什么样子? 据统计,一个成年人平均每天上厕所6~8次,算下来一年就有2500次。按照平均每次两分钟计算,人的一生中,大约有整整一年的时间是在厕所中度过的。与我们一路相伴的厕所,在古代又是什么样子呢?在上古时代,厕所很简陋,就是露天挖一个大坑,人在坑边上如厕。后来,人们在粪坑上面搭建了小屋,估计是怕露天风大把人吹进粪坑。那时候上厕所的确是一件危险的事,如果不小心掉进坑里,不摔死也会被淹死。你别笑,历史上还真有这样的事:春秋时的晋景公,就是如厕时掉进粪坑淹死的。《左传•成公十年》就记载过晋景公“如厕,陷而卒”,但也有人分析他是上厕所时突发疾病才掉进粪坑死的。晋景公因此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在厕所殉职的君主,估计也是唯一的。
- 古代人有身份证吗?据说在战国末期,商鞅在秦国推行了一种叫做“照身帖”的物品,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身份证。照身帖由打磨光滑的竹板制成,上面刻有人像和身份信息。过关口和住店时,必须出示照身帖,否则受到严重的惩罚。据传,商鞅在政变失败后试图逃跑,但因自己制定的制度而被店主拒绝住宿。
- 为什么中举人非常重要?我们看到,在《儒林外史-范进中举》中,范进中了举人后,他的老丈人对他的态度发生了180度大转变。这是因为举人身份可以享受免税和免徭役的特权,因此许多人将土地挂在举人名下以减轻赋税。此外,举人身份意味着进入士绅阶层,脱离了普通平民的身份。这不仅提升了个人和家族的社会地位,也使得举人受到更多尊重和优待。
- 日本的很多风俗习惯以及建筑形式都源自于唐朝,因此我们有“看唐朝到日本看明朝到韩国”的说法,其中日本的抹茶就是唐朝的饮茶方法。炒菜实际上是从宋朝开始的,因此我们在日本菜中很少看到炒菜这种方式。有趣的是,在唐朝,脍一般是生鱼切片。今天的日本人爱吃生鱼片,不知是不是受到了唐朝的影响。生鱼片加烧烤,就是成语“脍炙人口”的由来了。